看一部纪录片,认识一位导演
如何快速走近一位导演?看他的作品,读他的创作随笔,抑或看一部以他为题的纪录电影,以影像也可书写自传。因为在这样的纪录电影中,杂糅着他不同阶段作品的精彩段落,朝夕合作同行给予的中肯评价,以及以他为舵手的那些不眠不休、专心致志的工作现场。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9日),苏联电影导演,素有“银幕诗人”之称,其电影艺术享誉世界,一生拍摄的七部长片皆成为影史经典。代表作:《伊万的童年》《压路机和小提琴》《乡愁》等。围绕塔可夫斯基介绍的纪录片并不算少,包括1983年与其自传《雕刻时光》互为补充的同名纪录片。
而今天介绍的这部《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距离我们最近,于2019年8月30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公开放映,特殊之处在于由塔可夫斯基的儿子亲自编导,父亲塔可夫斯基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作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哲思与信念。
《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国电影导演,因其反传统的电影叙事与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探讨,使得由此受到的赞扬几乎和招致的咒骂一样多。但不可否认,库布里克为电影史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其作品可以被称作最纯粹的艺术品。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闪灵》等。
不少人可能看过2001年充满缅怀意味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20年之后这部《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再度引领影迷倾听自述,尝试解锁他的影像密码。本片收录了这位大师的珍贵采访,其中包含哲学探讨、电影名作解析,配以拍摄现场的照片,深入解读库布里克迷人的电影世界。
《打扰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 2007年7月30日),瑞典电影导演,现代电影“教父”。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并将电影从世俗的娱乐形式改造成高度个人化的艺术,用影像,开辟了一条通往人内心的新路。代表作:《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与细语》等。因其晚年隐居法罗岛,与他有关的纪录片寥寥。
这部《打扰伯格曼》也是在伯格曼去世后,才得以跟随诸多晚辈导演的探寻足迹,对其进行一场第三人称的回顾与怀念,毕竟息影后的伯格曼与大众联系甚微,即使名声在外的导演,也不一定能拥有与他面对面的机会。在这部纪录片中,你会听到李安的膜拜之词,拉斯·冯提尔如孩童被偶像忽略似的怨念,马丁·斯科塞斯回忆时甘之如饴的笑。
《寻找小津》
小津安二郎(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日本电影导演,平视角色的低机位、含蓄隽永的固定镜头、谐和均衡的构图,他横跨日本电影史从默片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却能在变化中坚守着颇具东方之美的风格,在诸多电影人心中,小津依然是最伟大的亚洲导演。代表作:《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等。
截止今日,关于小津的记录影像也不算多,这部由德国名导维姆·文德斯拍摄于1985年的《寻找小津》,依旧是走近小津绕不开的一部。作为在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小津一直被欧美和亚洲不少后辈导演自认受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文德斯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八十年代中期他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记录了他对东京与小津的印象。
新浪微博:@中国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