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提到:身如桅杆脚如船,伸缩如鞭势如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习武之人会在练武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风姿,比如说身法会更加灵活,武功的动作会大幅度起伏,而这样的状态也令普通百姓们十分敬畏。虽然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内容之一,但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中国武术却并不是十分了解。

很多人认为影视剧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武术内容就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本真模样,其实错了。虚构出来的影视剧桥段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凭空捏造了一些内容,所以中国武术乃至中国武术内容中的咏春拳法,直到现在很有可能都会被大家所误解。
2014年11月,福建省以官方名义将省内较为着名的咏春拳申请到了第4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2019年11月份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里面就公布了福建传统咏春拳已经获得了被国家文化局保护的资格。其实在这两个时间点之前,咏春拳作为中华武术的内容之一,一直以来在影视剧当中就十分活跃。

甚至人们一提到叶问就会想到咏春拳,一提到咏春拳就会想到叶问大师。所以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必然更加深厚,在很多喜欢武侠、功夫剧的观众眼中,咏春拳和叶问先生这两个内容虽然都是不可忽视的点,但是很多错误不得不被纠正。
其实习得咏春拳的代表人物并不仅仅只有叶问先生一人,在1870年到1890年之间,梁赞先生也在福建地区学习了咏春拳,并且还开了武店。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梁先生也仅仅只是收了几个关门弟子,并没有将当时的咏春拳推向国际的地位。

另外陈顺华先生自小以来也非常喜欢咏春拳,并且在1901年前后公开表演了咏春拳术,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媒体报社的关注。并且陈先生大肆利用宣传的力量,将咏春拳一步步推向了国际的高度。而且陈顺华的关门弟子当中就有叶问先生,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咏春拳的集大成者,并不仅仅只有叶问老先生一个人。纵观历史前后,学习咏春的武术爱好者应接不暇。
1949年,当时已经57岁的叶问带着多年以来积淀下来的咏春文化来到了香港定居。然而至此之后,叶问就一直没有离开过香港,但是由于咏春拳当时已经走到了国际的高度,所以很多国内外留学生纷纷跑来叶问的家中,想要拜其为师学习咏春拳。

直到1971年时,叶问的弟子创建了一个叫做咏春体育会的单位,将传承、发扬、研究,升华咏春文化推上了一个更加官方、严谨的层面。而叶问门下也培养出了很多高徒,其中包括后来人人敬仰的李小龙先生。但是大家都知道李小龙在美国和佛山的踪迹比较频繁,但是这不代表其师父就也是这样。

李小龙的恩师叶问先生并没有走出过香港,也没有像电影当中那样真的跑去美国打过洋人,那都是影视剧编造出来的虚构桥段罢了。